
走进市县
Walk into the city and county
丹阳,古称曲阿。总面积1047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98.89万人,下辖10个镇、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(曲阿街道)、1个省级高新区(云阳街道)和练湖度假区,是沪宁线上新兴的中心节点城市。丹阳区位交通优势明显,京沪铁路、京沪高铁、沪宁城际铁路穿城而过,沪蓉高速公路、312国道、京杭大运河横贯全城,常州机场坐落境内,镇江大港离市区仅18公里,形成了铁路、公路、水路、航空综合立体交通格局。2020年,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0亿元,增长5%;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.02亿元,增长3.24%;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,增长7%;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.4万元、2.9万元。先后获得长三角最强中国制造县市、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中国和谐城市、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。
丹阳是一座推崇科技、尊重人才的创新之城。创新是第一动力,人才是第一资源。近年来,我们大力推进产业智能化改造升级,进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,科技创新、人才引领成为特色优势。具体体现为“四个一批”。一是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。从2016年起,我们实施“丹凤朝阳”人才计划,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创新创业。综合运用股权期权、知识产权入股等股权激励手段与“人才投”“人才贷”等金融产品,以及苏科贷、财科贷等科技贷款,构建“引入、孵化、成长、成熟”的全过程投入机制。目前,拥有28名“两院”院士、29名国际专家,以及省“双创计划”人才104名,40多名院士在丹担任特别顾问,人才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。二是掌握一批关键技术。随着人才引进,我们掌握了多项国际领先、填补国内空白的“第一”“唯一”技术。100多家企业的300多种产品,已成为全国“单打冠军”或行业领跑者,10多项核心技术全球领先,天工高速工具钢入选全国制造业“单项冠军”产品,形成一大批创新型增长点。三是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研发平台。目前,我市共有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300个,其中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9家。创成省级高新区,开发区科创园被评为国家级孵化基地,高新区科技小镇被评为国家级孵化器。四是出台一批政策。制订出台《丹阳市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推进重大科技项目招引的奖励办法》等文件,进一步加速科技创新,加快功能转换,在全市强化创新转型的鲜明导向。
丹阳交通发达,便捷的铁路、公路、水路、航空,构筑起丹阳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和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。
【铁路】沪宁铁路、沪宁城际铁路、京沪高速铁路穿境而过。
【公路】过境主要有沪蓉高速公路,江宜高速公路,312国道,241、122、338、340省道线及丹阳市的市镇公路、镇村公路。市区设有汽车东站、客运中心两个等级客运站。
【水路、航空】京杭大运河与丹金溧漕河、九曲河及部分支线航道, 构成丹阳的水运网络。苏南运河丹阳段29.33公里,达国家三级航道标准,能常年通过1000 吨级船队。丹阳市区至外贸港——大港30公里,距坐落在该市境内的常州机场30公里,距南京禄口机场100公里。
INVESTMENT POLICY
招商政策
人才奖励
税收奖励扶持
外资企业专项政策
产业扶持
INVESTMENT CARRIER
招商载体
LEADING INDUSTRY
主导产业
拥有国家级眼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,是国家眼镜行业标准的制定者,是中国眼镜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,年产镜架占全国1/3,光学玻璃及树脂镜片占全国70%左右,创成“丹阳眼镜”区域品牌,省级眼镜风尚小镇建设加快推进,眼镜制造产业集聚区获评“长三角最强中国制造产业集聚区”。
丹阳逐步走上了品牌发展之路,已形成了研发、生产、检测、物流、培训及专业园区为一体的产业体系。五金工具产业的钻头和金刚石锯片系列、木业产业的人造板,都做到了亚洲第一、全球前列。
与国家大飞机项目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,解决了国内主要行业许多急需的功能纤维、高性能金属和新型化工等材料,创建了航空航天产业园和院士工作站,基本建成了门类齐全的综合性新材料产业体系。
在新冠疫情下实现快速发展,鱼跃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多次获国务院充分肯定,目前,依托在建的生命科学产业园,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不断集聚上下游企业,产业发展集聚程度日益提升。
以集成电路、光学电子、汽车电子、智能光伏、智能信息终端、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为主要方向,以下游智能终端应用为引领,整合产品设计、系统集成、数字内容等服务,构建上下游协同、跨领域联动发展。
提交成功
招商人员会在1-2小时内联系您,
请您保持电话畅通!